無始無終,人生如遍路

文.圖/丘山行領隊 王雪其

「大師大師,你聽得到我說話嗎?」大師沒有回話。

我低頭看了眼手中的拐杖,「同行二人」不僅印在杖上,也出現在我的斗笠和白袍上。他們告訴我,走在遍路道上,你不會是獨自一人,大師會陪著你同行。

在日本提到「大師」,大家第一個會想到的就是空海,法號遍照金剛。空海出生於西元774年的四國,曾赴中國習佛法,回國後創立日本佛教兩大宗派之一的「真言宗」,而「四國遍路」正是追尋大師足跡,參拜88間佛教靈場的巡禮,背後的歷史意義極為深遠。

相傳年輕的空海在海邊洞窟內修行時,看著天空、看著海,忽有一道光芒射入口中而開悟…看出「空海」法號的由來了嗎?成為大師後,空海也返回過四國繞島修行,一路重振老寺廟與興建新寺廟;建樹包括了醫學、土木、文學、教育等各方面。比起「空海具有水利方面的長才」,不如說「法師手杖一插,泉水瞬間湧出」更吸引人,感念大師賜水之恩的人如是說,故事也就這麼傳開來了。

1687年第一本《四國遍路道指南》發行(原來數百年前就有“guide book”的存在!),江戶時期對人口流動有一定管制,但允許寺院巡禮,所以進行巡禮者除了僧人之外,也有許多百姓。大師圓寂後,各地欲前來感受能量的僧人日增,逐漸形成四國遍路八十八箇所的原型。如今有各式各樣的人踏上遍路之旅:有修行者、也有因迷惘而想尋求答案的人。我不是佛教徒,卻在看完江口洋介主演的《迷路的大人們》後開始對遍路感興趣。江口在劇裡說了:「行走等於自我省思,疲勞的身體會開始尋找複雜的藉口,簡單的問題也會不斷在腦袋中轉,我怎麼了?我究竟想做什麼?最重要的又是什麼?」

遍路最常見的朝聖方式是從編號1號的寺廟開始,以順時針的方式「順打」繞島,也是空海繞行的方向,最後再從88號寺廟回到1號寺廟便完成一次完整的遍路。環形的遍路讓它有別於世界其他朝聖之路,無始也無終的特性,如同生命的輪迴。如果全程用走的大約需要45天,1200-1400公里的說法都有。也有少部分的人會反向「逆打」,但路標不那麼清楚,也因此傳說可以積三倍功德!而我,只能說是「亂打」吧。身為爬山愛好者,第一天就坐車去爬11號藤井寺到12號燒山寺間、號稱「遍路最大難所」的山路。相較於已變成柏油路的其他路段,這段山路依然保持著森林與土壤的自然風貌,還有札所、參天柳杉、石碑、地藏與各種遺跡相伴,因此也被稱為「最後殘存的空海之道」。

其間我試著去想江口提到的那些問題,試著反省自己的人生,但…根本無法啊!我享受著在森林中的感覺,因葉子小巧可愛有別於台灣林相而開心,因樹葉間隙撒下的陽光而雀躍。這是爬山帶給我的單純快樂,把人生忘在家裡不是挺好的嗎?這段路對平常有在爬山的人不算太累,路跡整理得好,也沒什麼在修行的感受,但對於一般遍路者仍是相當大的挑戰。在連續爬了五小時後,轉一個彎,見到階梯上方有尊超過兩米的空海銅像佇立在一棵巨大杉木前時,心中只有讚嘆。這顆杉樹傳說是空海當年親手栽種,胸圍近9米,樹幹分成17枝並立往上,穩重繁茂而威嚴,把大師襯托得如天高。

之後繼續參拜了十幾間寺廟,四國畢竟還是在海的彼端,寺院不像本州來得華麗,遊客也不如本州多,反而保存了樸素的氣息。每參拜一間寺廟,參拜者會寫一張「納札」投入納札箱中,上面寫著簡單個人資訊還有祈願之事,也可以付費請神職人員在納經帳中揮毫墨書並蓋上御朱印。收集到滿滿的墨書本身即是一種滿足,但沒想到更大的收穫是在後頭。

已放棄感受佛性或思考人生的我,在寫到第十間寺院的納札時卡住了。我究竟要填什麼祈願?過去填寫的東西是我真正想要的嗎?如果真的那麼想要,除了對天祈願它發生,我究竟付出多少實質的努力去讓它實現?我帶著這些疑問把行程中剩下的寺廟巡禮完。最後才體會到,期望和大師來一場對話,其實是要先好好和自己對話,神明是不會告訴我答案的,答案只有我自己才能得出。但為何唯有在這樣的反覆參拜中才悟出一些平日沒有的想法?或許真的要來用雙腳走一遭才知道。

在14號常樂寺前有根石柱上寫著「人生即遍路」。是啊,人生本來就是一場修行,有好天有壞天,有起有伏,有生氣也沒用的困難需要被克服。相信有爬山的朋友們也會有感「登山也是遍路」,從開始接觸登山社那天起,不知經歷過多少座想放棄的山頂、踏不出去的下一步、缺水缺糧的絕望、浸泡在水裡的夜晚、遍體麟傷的肢體,許諾過多少次「再也不爬山」的毒誓,結果每次成功下山後又忘了痛苦,又開始計畫下一次的冒險,這樣的循環也是無始無終啊。寫著寫著就覺得好立志,登山真是不錯的修行,一次次告訴我,人生沒有爬不出來的山谷,休息後沒有踏不出的下一步,要享受美麗的蒴果是需要付出努力的。

如果大師會跟我說話,此時大概會說:「你扯遠了。先來四國遍路走走再說吧!」

相關活動:【空海巡禮】日本四國遍路+百名山深度之旅 8天